广西医科大(广西医科大学留学生插队事件)
本文目录一览:
广西医科大学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
广西医科大学是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广西最大的高等学府。作为国家重点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广西医科大学也是广西最大的医科大学,学生能够在这里接受到全面的教育。
广西医科大学性质公办
广西医科大学概况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空间广阔。学校创建于1934年11月21日,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学校前身是广西省立医学院,1940年校址迁至桂林;学校创建到新中国成立前,学校在战乱中六次迁徙校址,四次变更校名;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更名为广西省医学院;1952年由中央卫生部委托中南卫生部直接领导;1953年4月中央卫生部批准改称为广西医学院;1954年7月由桂林迁回南宁市现址至今;1996年5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
学校是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是全国最早定点招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重点建设的三所大学之一,是广西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的中心。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建广西医科大学,标志着学校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人才培养质量好,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学校迄今培养了各层次医学人才6万余名,他们已成为引领广西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十二五”以来,本科生每年总体就业率均达90%以上;毕业生参加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左右,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通过率连续4年保持在90%以上;学生先后荣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1次和二等奖2次、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次、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大赛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口腔院校临床操作技能大赛二等奖、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来华留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优异团队奖和最佳团队合作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连续两届全国病案信息大赛团体奖单项等百余个全国各类赛事奖项。学校2008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2009年获“全国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教育部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作为国家正式实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后的第一所医学院校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全国第三所医学院校接受并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试点认证;2013年成为教育部、卫计委批准的全国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64所试点高校之一,是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具有典范作用的20所高校之一;2014年以来,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分别获泰国医学理事会和印度医学理事会认证;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口腔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医学院校获得教育部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接受并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延长至2021年12月;2018年,口腔医学、药学获批增列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口腔医学获批增列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社会工作获批增列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科医学成为广西唯一入选国家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19年,在第三方评估公司(软科)2019中国最好医科大学排名中位于第18名,位于国内各省属医学院前列。
国际交流合作活跃,国际影响力日增。近十年来,学校先后派出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到国外讲学、留学、进修、攻读学位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1000余人次;与美国、英国、法国、丹麦、瑞典、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医院或医疗研究机构、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合作关系;接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与科研合作1100多人次。组织学生出国(境)开展短期交流近300人次,接收国(境)外学生短期来校交流共200多人次。搭建研究平台,先后推进生物靶向诊治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骨与软组织再生修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地中海贫血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际中心、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希腊等“一带一路”国家及东盟各国签署多方合作协议,开展“基于多学科团队学习和循证医学教育的牙科专业教育平台”中欧合作项目、教育部“‘丝路1+1’口腔医学教育援外”等项目,在大健康、海洋药物资源开发等多方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果。定期举办面向“一带一路”和东盟相关国家的高端国际会议,如“一带一路”国际地中海贫血防治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交流与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卫生青年论坛、中国—东盟医院管理合作论坛、全国再生医学博士后学术论坛-中国东盟再生医学国际会议、中国-东盟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东盟急诊医学和应急医学救援高峰论坛”)、中国(广西)-东盟国际肿瘤精准医学大会、中国-东盟护理论坛、国际妇科内镜协会会议等,与“一带一路”和东盟各国共享科技成果。目前,正在积极筹建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项目和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院,预计2023年建成,同时,推进与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联合的中国-东盟医学人才培养合作单位平台建设及“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建设,着力增进学校与东盟地区国家医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打造东盟医学留学生首选留学目的地学校。
教学机构完善,实践基地齐全。学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即: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武鸣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全科医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
梦想起航,未来可期。站在“健康中国”建设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师生员工按照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战略部署要求,秉承“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的优良办学传统,牢记“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以国家发展战略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实现“三大突破”,积极创建“双一流”,朝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地方医科大学”目标奋勇前进!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广西医科大学好不好?
广西最好的大学之一。
医科大药学专业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临药。总体来说,医科大学无论是学术氛围还是校园环境都不错。广西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为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教育部批准的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
广西医科大学
创建于1934年11月21日,前身是广西省立医学院。1940年,校址迁至桂林。1949年以前,学校在战乱中七次迁徙校址,三次变更校名。1949年11月更名为广西省医学院。1952年由中央卫生部委托中南卫生部直接领导。1953年4月,中央卫生部批准改称为广西医学院。1954年7月由桂林迁回南宁市现址至今。1996年5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广西医科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医学26:广西医科大学
1 、大学简介
广西医科大学坐落于广西南宁市,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1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教育部批准的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全国最早定点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华侨)学生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
学校现拥有南宁-校本部、南宁-武鸣校区、玉林校区、国际医药教育交流与研究中心(五象校区,在建)4个校区,设有18个学院,5所直属附属医院。学校共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现拥有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7大学科门类,是国家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 、大学历史
学校前身是广西省立医学院,因时局动荡,1940年校址迁至桂林,1954年7月由桂林迁回南宁市现址至今。
1949年11月学校更名为广西省医学院;
1952年由中央卫生部委托中南卫生部直接领导;
1953年4月中央卫生部批准改称为广西医学院;
1996年5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
3 、师生组成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657人,其中本科生16384人、硕士研究生4468人、博士研究生(含在职博士477人)1074人、高职高专生8516人、国际学生703人、港台学生10人,博士后在站人员95人。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港台地区及34个国家。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22人,其中正高职称737人,副高职称789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739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686人;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导师267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122人。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1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9人。
4 、强势学科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临床医学(含肿瘤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方向)、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口腔医学、预防医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博士点(9个):儿科学、肿瘤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耳鼻咽喉科学、内科学、外科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
5 、就业情况
2020 届毕业生就业率为 87.89%,博士研究生就业率为 94.57%,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 88.04%,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 88.27%,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 87.38%。
硕士研究生分布在64个专业,其中外科学、内科学、肿瘤学等 26 个专业的就业率达到 100.00%。
本科毕业生分布在 21 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院)(100.00%)、口腔医学(95.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94.03%)。
专科毕业生涉及 8 个专业,其中医学检验技术(100.00%)、卫生信息管理(90.24%)和医学美容技术(89.87%);
6 、升学流向
2020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 793人(含“5+3一体化”)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国内升学率为 34.08%;硕士研究生中,共有 66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国内升学率为5.52%;专科毕业生中,共有 164 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国内升学率为 4.92%。
2020 届毕业生中,共有 19 人选择出国(境)深造(0.27%);其中本科毕业生 10 人,硕士研究生 9 人。
7 、转专业
学完第一学年课程的本科学生;第一学年所学课程成绩的平均学分绩点在3.0及以上(平均分数达80分及以上),且学分绩点排序在该专业允许转专业名额范围之内(已申报转专业的人数进行排序);不允许跨批次转专业;其它学制不允许转入七年制专业;
8 、录取